原文
【11】病人身大热,反欲得衣者,热在皮肤,寒在骨髓也;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肤,热在骨髓也。
刘渡舟解读
这一条是辨证寒热的真假,涉及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。要通过现象看清本质,这样才不会被病的现象所迷惑,作出正确的诊断。
这一条和病发阴阳要联系起来看。“病人身大热”,就是已病之人身上热得很厉害,是说病象。我们不能单凭一个现象就说这个病是阳证,是病发于阳。“反欲得近衣者”,是说病情。“反”字用得很好,就是说这个人既然身大热了,应当恶热喜凉,却相反地出现“欲得近衣者”,反映出了阳虚的真情。病人的喜恶往往能反映出本质的东西。因此,张仲景认为这是“热在皮肤,寒在骨髓也”。“骨髓”是说人体之里。“寒在骨髓”也可以说是少阴的寒盛,此时阳气被强大的寒邪格拒、排斥,浮露于体表,就会出现身大热。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格阳。因为这种大热由阳虚所致,所以“反欲得近衣者”,出现喜热喜温的真实情况。当然,这些症状只是张仲景举出的例子,临床上所见的阴盛格阳症状还有脉大无根、面红如妆、烦渴而不欲饮水等等。同样的道理,“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肤,热在骨髓也”,就是阳盛格阴了。阳盛于内,格阴于外,病象是“身大寒”,病情是“反不欲近衣”。其成因是“热在骨髓也”,阳热太盛,格阴于外。
后世一些医学家对于这一条还提出了治疗的方案,针对“热在皮肤,寒在骨髓”这样的格阳证,治疗用通脉四逆汤;针对“热在骨髓,寒在皮肤”这样的格阴证,治疗用白虎汤。
这一条体现了中医辨证的抓要点,不能单凭现象看问题,要透过现象看本质。关于格阴格阳的问题,以后在少阴篇、厥阴篇还要讲。
本解读来自于人民卫生出版社《刘渡舟伤寒论讲稿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