条文

【6】太阳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风温。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视失溲,若被火者,微发黄色,剧则如惊痫,时瘛疭,若火熏之。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
解读

  • 发热而渴、不恶寒、发汗已,身灼热、脉阴阳俱浮、自汗出、身重、多眠睡、鼻息必鼾、语言难出:这里很明显是严重的阳明胃经瘀热的情况出现了,以上各种症状是阳明瘀热的表现了,应该考虑用白虎汤的方根,有大便不通的情况下,考虑承气汤的方根
  • 身灼热、脉浮数有力、汗出、多眠睡、说胡话:这是比较常见的孩子高烧的情况,用白虎汤的方根,一味生石膏,加上太阴脾经的方根,如果太阴寒湿,就用白术茯苓、干姜炙甘草,不用生姜,因为阳明瘀热很重了
  • 剧烈咳嗽,用麻杏石甘的方根,麻黄生石膏,为什么不能直接用白虎汤?,因为多数情况下,高热汗出,还伴有太阴寒湿,或者说太阴寒湿情况存在下,阳明的热上来是有一个过程的,还没有到舌苔干、口大渴的情况,
  • 所以,命名为“温病”“风温”都是没有必要去套用这个名称的,套用这个名称的时候,你就忽略了太阴寒湿的情况,但是99%不是极端现象,风寒和风温只是两个极端,是忽略了中间的病势发展阶段的用药策略,
  • 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视失溲;,若被火者,微发黄色,剧则如惊痫,时瘈疭;,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:阳明的瘀热严重,本身就津液被熬干了大部分,再“下、火、熏”,就会加速津液的匮乏,出现阳明胃经的更多不良反映,“小便不利”是没有津液了,自然尿少了,黄了,“直视失溲”是阳明胃经上焦的津液匮乏,导致眼睛转动不灵活了,“微发黄色”,水湿瘀热发黄疸的症状了,“剧则如惊痫,时瘈疭”,阳明胃经经脉的津液匮乏(注意这里不是血的匮乏),实践中有很多是手指、手脚不受控制的、无力的情况,就是阳明胃经的瘀热,《金匮要略》中,第一个病例“痉病”也是阳明胃经的津液匮乏问题。

注意,这个阳明胃经的经脉津液匮乏,是水液津液的匮乏,跟血虚血热的筋脉不受控制,伴有发抖是不一样的,症状很像,手麻脚抽筋,但是原因不一样,一个气分津液匮乏,一个是血分血热,

笔记

关联方剂

暂无关联方剂